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653 (第2/3页)
要么被前来支援的临近宋兵给打退了。既然不能硬攻,那便只能智取了。李元昊清楚万分的是,自己至多只有一次机会,容不得一点失败的可能,于是在明知时间紧迫的情况下,硬是挤出半日功夫来观察城头守兵的轮换状况,及对入城之人的审查方式。他很快便察觉出这水洛城的守兵布置,可远远不及那由黄土夯成、高达数丈的厚壁来得严整坚实。被夹在接连告捷、战绩亮眼程度不相上下的东西线之间,一直都同时被敌我两军忽视了的秦凤路虽也有积极备战,却始终是风平浪静的。在头一年里,他们或许还有着敌兵神出鬼没、随时来犯的紧迫感。但距开战之日,今已过去两年多了。近来宋蕃联军士气如虹,在英明神武的曹玮将军的带领下,打得夏军丢盔卸甲、节节败退,东线也是高唱凯歌,挺入敌腹。李元昊那狂妄人怕已是焦头烂额,面临穷途末路了,又哪会有闲暇进犯他们这处呢?可惜,当时就是不得不服从郑戩的指使,才白瞎那么多人力物力,修这么一座犹如鸡肋的军寨。怀抱着诸如此类的想法,城门守兵在检查入城路引时,态度上难免宽松懈怠一些:听见有难处的、或是眼熟的,只要情真意切地开口求上几句,多半也会得到放行。见此情形,李元昊立即有了主意。通过观察这一整个早上的入城人群,他不难发现,其中最多的不是别人,而是逃难的夏人。不论是此路左边的曹玮,还是右边的陆辞,对出尔反尔的夏人都毫无好感,更是充满戒备,自开战那一日起,就彻底关闭了榷场,除却战事必要外,根本不容外族进出边关要塞。饱受战乱之苦的夏国降民,要想归顺大宋,显然是不会敢往那名声在外的常胜骁将和笑面虎跟前凑的,而是退而求其次,纷纷朝这水洛城涌来。如若水洛城的守将不存私心,而是忠实履行刚接替郑戩落于此路军务的王韶的命令的话,定然也不会轻易接纳这些心思难测的降民。偏偏这会儿镇守水洛城的主将不是别人,正是建此城有大功的董士廉。他敢行此阳奉阴违之举,自然也是有着底气的——他的怀里,可还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