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剑恨情迷狗尾续貂作(13)死斗 (第7/8页)
的原因,也是宗教最后的解脱。「欢喜佛」正是这种理论观念的图解。 类似手法在汉地佛教中也有,比如民间盛行的鱼蓝观音,观音化身为市肆中 美貌的女子,当被搞得神魂颠倒的男子要和她结婚时,看到的却只是具骷髅,以 此警醒尘世的虚幻。只是受儒家伦理的限制,汉地佛教在表现这种题材时一般是 采用比较含蓄的手法。 男女双修与印度教印度教是继承了印度土着居民达罗毗荼人的生殖崇拜文化 和雅利安人的自然崇拜传统发展而来的一种宗教。它的哲学的核心是宇宙的生命 崇拜。常常通过多种多样人格化的生命形态,包括多面多臂,半人半兽,半男半 女的怪诞造型来表现宇宙生命的勃勃生机。各种形象的身姿和手势都赋有特定的 象征意义,从生殖崇拜升华而来的超验哲学本体意义上的宇宙生命崇拜,成为印 度艺术尤其是印度教艺术象征主义的中心,人体作为宇宙的缩影,充满了生命气 息的容器成为表现宇宙生命的直接载体。 佛教和印度教之间本来是有着很大的差异的。佛教否认有创造宇宙万有和主 宰一切的神,而印度教则主张万物都是由无所不能的梵神创造的。佛教主张「中 道」,反对偏激;而印度教的不同教派不是极端自我折磨,就是放纵酒色。在社 会生活中,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印度教则实行严格的种姓制度。在艺术表现上, 佛教追求平和宁静的理想,而印度教却力图用强烈的动感变化来表现宇宙神明的 威仪。 但是在笈多王朝(32年-6年)以后,佛教在印度本土日益衰微, 在南印度,由于印度教非常得势,佛教势力甚至被排除于这些地区之外。而在古 印度另端的孟加拉地区,在帕拉王朝(75-5年)的庇护统治下,佛 教又保存了一段较长的时期,成为印度次大陆行将消失的佛教的最后堡垒。不过 这时的佛教为了延续自己的发展,已经不得不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内容,衍变为 密宗。 佛教艺术也深受印度教影响,引进了许多印度教的护法神,出现了多头多臂 的菩萨像、愤怒姿态的神像,以及其他强调神秘性和官能性的神像。特别典型的 是出现了许多男女双修的形象。究其本原,这些男女双修也是印度教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