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3/ (第3/3页)
风逐渐热烈。 这么多年,杜仲明终于在一个人身上找到山外有山的感觉。 这世上,有比他更值得被称为天才的人。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8月中旬驻扎在台湾的日军航空大队无道地轰炸杭州,战火蔓延东南各省后,许多大学中学被迫向内地搬迁,其中也包括浙江最好的大学。 汪湘莲说,他是42年参加全国大学统一招生考试考上的大学,那年他十五岁。 抗战期间,因为大学内迁,两年的大学学业在贵州完成,一年级在贵州永兴,当时物理系学生很少,好几位教授办公室和期刊阅览室都在湄潭双修寺,到暑假,他就转到双修寺。 大学流亡的岁月,常常伴随风吹草动。 预警一出现,无论老师还是学生挑扁担,担书上山,是常见景象。 汪湘莲的学业在险中求,相比之下,杜仲明不要太安逸。杜家人的聪明,几代都用来谋求安稳,哪怕浙江好大学内迁,他还可以在上海安稳读书,住两楼两底带阳台的大房子,有白俄咖啡喝,西文图书看。 扁担挑书?杜仲明想象不出这副样子。 无论自身,还是汪湘莲,深为这段岁月感慨。 对方看透他的猜想,微笑着说:“到贵州后,由于水土不服,我的肠胃一直不好,每次遇到警报,恩师照顾我,不曾让我担书。” 捧着书跑还是有的。 能捧多少捧多少,慌乱狼狈都不及知识重要。 杜仲明叹口气,大过年的,还是说点轻松话题吧。 在杜仲明的提议下,改谈物理,汪湘莲没想到他最喜欢的书籍竟是《电磁学》,对物理的喜欢很有水平,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学物理呢?杜仲明说,家中长辈另有打算。 汪湘莲一下明白了。 两个旧社会的儿子,心知肚明。 这是场十分愉快的谈话,哪怕说完这句话,汪的友人来寻他,他们需要先一步告辞。 “什么时候可以再见?”杜仲明问。 “我想不会太久。” 汪湘莲斯文地扶扶镜框,笑容深刻。 几天后是礼拜六,杜仲明果真再次见到他,在一座教堂前,尴尬如同生死场。杜仲明为领免费面包来的,且是从对方手里接过免费发放的面包。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