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00 (第2/3页)
的地位!到时候连皇帝都要给他低头,更何况文武百官!谁还敢提他被“先帝”打屁股的陈年旧事?谁还敢叫他的绰号“孙子”?
爽啊!太爽了!叔孙通抖擞精神、约着张苍上任了。
学生正主是小团子,还有个伴读蒙氏阿南。
两只五岁的小娃娃,就这么一入学堂深似海,从此童年是路人了。
胡亥却是安排完两小只,部属好内廷,留右丞相冯去疾镇守咸阳,便准备启程东巡了。
此前“惊心动魄”的小微服,把他自己搞到咸阳狱中去了,虽然最后有惊无险,还捡了张苍回来,可是却叫胡亥意识到,他之前想要微服私访的念头是很不靠谱的。
这还是在帝国中心的咸阳,不提敌对势力,不讲刺客暗杀,单是本朝的律令,就能治得他寸步难行。
胡亥及时转换了方案。
从前周朝有专门采集民间诗句的官员,每到春天,这些采诗官就会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把收集来的诗句汇总编著,谱曲后演奏给周天子听,作为对民情的了解。
据传这就是的由来。
秦朝没有这等官员。
但胡亥是皇帝,他说有,自然就有了。
秦朝法律不许民众议论诗书,主要是不许民众以古讽今。
于是胡亥从咸阳派出十支官员队伍,也不采集诗句了,改为采集民间风俗,名为采风郎。
他自己也混在其中,以采风郎的身份,巡视天下。
按照计划,帝王的銮驾会在晚于他三日,从咸阳沿驰道出发,由左丞相李斯陪伴,底下无人知晓车上是空的。
而胡亥本人,则早已以采风郎的身份,走在前面。
这时候,就要感谢先帝信奉方士之言,隐匿行踪,使得文武百官,都摸不透帝王所在,到胡亥也保留了这一传统。
出行之前,李斯与胡亥商量,“这第一站,陛下您想先去哪里看看呢?”
胡亥端详着秦朝堪舆图,道:“我朝立足之本,在关中沃野千里,朕出行,当先在关中仔细查访。”
李斯与胡亥的目光落在地图上同一处地方: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人的名字命名的。
修渠人的名字就叫郑国。
郑国原本是韩国人,作为间谍来到秦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