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415 (第2/3页)
抱上永乐帝的大腿,单凭他在大宁做的几件事,足够死上一百次。数日后想起,仍不免感叹,“难怪世人都想科举做官了,果然还是官大才好。”不做官,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社会地位,想做点什么都是举步维艰。沈X三怎么样?还不是朱元璋一句话就下放。虽说洪武朝的官员差不多都是这待遇,相比之下,沈老先生依旧是众多杯具中,相对突出的那一个。毕竟别人没花钱给洪武帝造皇城,他是花了钱也没得着好。听孟清和发出这样的感叹,朱能嘴里的茶险些喷出去。不是给定国公写信吗?怎么会突然说出这句话?莫非,是觉得官位不够高,想再往上升一升?想到这个可能,朱能倒吸一口冷气。刚二十出头,就获封一等伯,被赐国姓,镇守一方,受天子赏识,同皇子交好,与勋贵称兄道弟,和宦官锦衣卫也有着不得不说的关系,纵观洪武朝至今,有此等成就的屈指可数。人有上进心是好事,可这也太有上进心了。不提-抄-刀子砍杀的军汉,寒窗苦读的酸丁都会眼红。不过,兴宁伯应该也算是读书人出身……成国公的脑补能力十分强大,想着想着,思路就开始拐弯,杯中的茶水凉了,仍是一口接着一口的倒进嘴里。写完信,从头至尾的看一遍,确认该写的都写了,不该写的一点没有,孟清和召来亲卫,“尽快送到总兵官手里。”“是!”亲卫一声应诺,朱能终于回神。“贤弟信写好了?”“今日之事,已在信中详细写明。”孟清和道,“李大令是能办事的,今天来的这些商人,应该没有笨人,只要点上几句,都会明白这不是一锤子买卖,做的时间越长,获得的利润越大。”朱能点点头,暗中思量,等到班师回朝,该想个办法,从族中挑选几个成器的送到北边。宣府开原都是皇子镇守,北京有魏国公,大宁有兴宁伯,只要能出头,都会有个好前程。至于悬而未决的皇太子之位……朱能又端起茶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