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春_分卷阅读13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36 (第2/3页)

秀那样的平和,不去农田里看,根本就不会认为这是个遭旱灾的县城。

张璁佩服道:“东家将来能上地方志的循吏传。”

循吏者,通俗讲就是能干活,不挑事,地方志,那只能是江宁县一县的地方历史。

徐秀显然不这么认为,他有更远大的目标,道:“能干活的官员其实很多,不挑事的官员也有很多,但为什么显得不多?那是因为各种掣肘太多,上有长官压着,底下有油吏地方大户挤着,理不清这些,又怎么做事?能干活,不挑事,又能搞斗争,三者合一,才能做事,孤儿循吏才显得少。可是,秉用你觉得我会是不挑事的人吗?”

显而易见,那封早已经搅得朝廷到处在吐口水,对喷,若说不挑事,显然不是。

☆、第92章大旱灾珍珠米

正德三年八月,东南荒歉,军用不能足数。《

正德三年十月壬辰,苏松常、镇应杭,东南六府地方以旱灾甚,巡按御史请奏减免常税。户部言:征一分五厘,以备漕运。上从之。

…………

落在朝廷有心人的眼中,江宁县徐秀的那封可谓是来的恰到好处。

许多原先心中早就有的想法,顺势连贯在了一起,也提醒了他们,这是一个十分自然,却又合情合理合法的一个好政策,顶多争吵些日子,可争吵,又是他们最不会惧怕和嫌麻烦的事情。

事实上,本身由一个七品小官提出的说法,实难激起风浪,可当广东右布政使吴廷举上本后,一切就都不同了。

一名三品高官,封疆大吏上本,谁都不可以无视,就连徐秀那个藏在公文堆里的奏本也被一同起了出来。

随后都御史陈金等人,连本提交了一份详尽的调查报告,一石激起千层浪。

可一项十分重大的国策终归需要慎之又慎,想要那么快出台,也并不是个容易的事情。

有赞同的,自然也有反对,反对的理由很假大空,天朝上国在乎蝇头小利,岂不被人笑话。

笑话归笑话,能够拿到口袋里的银子最为重要,自然也成了另一派的观点。

国朝官员的脾气,如果放在整个历史上,那也可以算是又臭又硬了,两派对吐口水,打口水仗,一时间弄的内阁也不好轻易表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