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分卷阅读147 (第1/3页)
出三分。要在董卓的武器上动手脚还不被对方察觉,这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最好的办法是使剑身看上去毫无异常,但一劈就断,使董卓难以察觉且无暇反应。然而能让金属变脆的东西,崔颂只知道一个液氮,这个时代却并无提炼液氮的工艺。倒是可以重铸一柄脆弱的剑,但这样做会改变剑的重量,同样不可行。直到他们在排查在董卓身边伺候的人时,发现为董卓养护兵器的士兵,与前一个被董卓与李儒枉杀的养护人交情甚笃,这才寻到了突破口。恶行得恶果,正是“失道者,亲戚畔之”。董卓既死,王允作为胜利一方的领头人,成为新的朝堂掌舵者。皇帝年幼聪慧,对王允多有倚重。赏赐如流水般进入王允的府邸,民间对王允的歌功颂德三日三夜不曾止歇。众人将王允比作古之明相,王允口道不敢,心中着实意气奋发。一日,王允请群臣宴,酒酣之际,左中郎蔡邕突然放下酒盏,喟然叹道:“董卓本也是一代枭雄,可惜不听吾等之言……”王允在董卓的淫威下憋屈了许久,如今好不容易掀翻董卓,一舒心中的闷气,如何听得蔡邕这番喟叹?他勃然变色,怒掷酒卮喝骂道:“蔡伯喈,董卓残暴不仁,如今自取灭亡,众皆欣悦,你做此思怀模样是何道理?”蔡邕被此喝骂,酒醒了大半:“司徒息怒。董卓确实多行不义,死有余辜。然,邕私下以为,董卓人杰也,过去的他予兵宽厚,礼贤下士,若董卓听取群言,不行倒行逆施之事,或许能辅助君王……董卓虽有种种不是,到底于邕有提拔之恩,故如此感慨——邕只略有叹惋罢了,并无他意。”蔡邕专注学术,为人颇为较真。他此言本是合情合理,却戳中了王允的痛处。说到底,王允能有如今的成就,还真要感谢董卓的“提拔之恩”。若非董卓信众,将朝中诸事交由他处理,他如何能暗中联合群臣,将董卓置之于死地?蔡邕这段自我剖析的话,在王允听来便尤为刺耳。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