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分卷阅读340 (第3/3页)
/br> 张辅面露感激,忙道:“遵旨。老臣要说的件事,是平定南京的方略,老臣情知朝中有些说词;不过从大江下游渡江作战,几番尝试后已经证实难以奏效,臣以为应该重定方略的时候了。不再强渡进攻,法子无非两个,一是海路、二是自中上游渡江后水路并进。其中老臣以为大军转调武昌府是切实可行的……” 朱瞻基微微点头,却有不置可否的意思,他要考虑的不仅是军事方略,需要把握全盘,所以有些事是要时机成熟后才能下决定的。 张辅接着说道:“这第二件,武阳侯薛禄的奏疏,老臣得皇上准允后也看过了。于侍郎在湖广定的方略,虽有泄密之弊,但大方向是对的,当地统帅可因地制宜稍加改变继续施行……听说于侍郎有个儿子叫于冕在京师,老臣替于侍郎向皇上求个情,向于侍郎这样有才能的官员,虽然一时有负皇上重任,但朝廷也可善待之以示圣恩。” 武阳侯作为功臣勋贵,平时对张辅非常尊敬的,来往也比一般交情的人多;张辅早就从武阳侯那里听说于谦在湖广“业余”搞的事了,关于原石门县知县汪昱的事儿。所以张辅私自对于谦有什么好感难说,但张辅是绝不会在这种时候做落井下石之事的…… 一则,于谦被俘、至少在短时之内他是栽了,情况再好也对仕途十分不利,他以前搞什么事、之后也难以再有危险,这个时候再对付他意义不大;二则,做到英国公这个地位的人,是十分看重长远的,他绝不会轻易用出一些看起来不识大体有损名誉的手段来;最后,英国公确实对于谦在军事上的看法很赞同,他不想为了一些内部的过节、而影响大局。所以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以后万一还有机会见面,大家也好想见不是,朝里不是还有杨士奇么? 英国公亲口求情,那是相当有用的。朱瞻基也是个十分果断的君主,善于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听罢当场就表态道:“英国公言之有理,于侍郎对朝廷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张辅便道:“老臣说了这两件事,便可回答皇上方才的垂问了。于侍郎虽然出事了,武阳侯足可暂时应付湖广事;待我京营大军调往武昌府,兵部便可直接从中协调湖广兵马……不过湖广正值多事之秋,朝廷要保留巡抚行辕,老臣举荐礼部胡侍郎改任兵部。” “胡滢?”朱瞻基随口问了一句。 张辅拜道:“回皇上的话,正是他。” 那胡滢在永乐帝时长期干的差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