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狱_后记与註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后记与註解 (第4/7页)

、清朝、日本、中华民国的地图与文献均予沿用。

    註6:

    罗丹fran?oisaugustrenérodin(1840-1917),法国十九世纪重要雕塑家之一。

    先天性深度近视,小时学业并不出色,甚至因此连母语法文表达都有障碍,直至1857年,罗丹的天份才被教授发现肯定。之后,罗丹尝试考艺术学校,绘画过关了,但雕塑却连续失败三次,原因在于罗丹的雕塑风格不容见于当时当道的传统新经典主义。罗丹并未放弃雕塑之路,他努力学习,师法于第二帝国当时最推崇的雕塑家贝勒斯carrier-belleuse,以及比利时重要雕塑家vanrasbh。

    1877年,时年37岁的罗丹完成了生平第一件大作青铜时代l&039;?ged&039;airain,是尊与真人等比的年轻男子石膏像,男子雕像充满生命、几近真实,反而遭致罗丹以真人为模的攻击。次年,罗丹创作了约翰施洗者saintjean-baptiste,这尊雕塑比真人比例更大,罗丹以此证明他绝未以真人为模,更证实的他个人的天赋。

    罗丹最知名的创作首推1882年lepenseur「沉思者」与1886年lebaiser「吻」。1906年,「沉思者」移放至巴黎拉丁区的panthéondeparis之前,「吻」是罗丹应法国政府之邀,为准备1889年于巴黎举行的万国博览会而创作。1919年,巴黎第七区的罗丹美术馆开幕并对外开放,而罗丹于meudon的庄园之后也成为美术馆。

    《沉思者》是罗丹作品《地狱之门》细部,罗丹演译作家但丁的原意,塑造但丁所写的「八层地狱」的景像,展开一连串的雕塑,他花了二十年的时间,这项作品始终没有竣工,但对罗丹而言,这件巨作永远没有所谓的完成之日,因为他随时会做即兴修改。直到罗丹死后,《地狱之门》是由巴黎罗丹博物馆第一任馆长定型。

    在罗丹的构想里。这位《沉思者》便是但丁本人,《沉思者》坐在《地狱之门》入口,似乎在思索着生命的难题与人类生存的意义。

    註7:

    《神曲》(义大利文:divinaedia),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alighieri)赐名为:divinaedia(神曲),是义大利诗人但丁的史诗,写于1307年至1321年。《神曲》被认为是欧洲最伟大的诗作,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文学作品之一。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炼狱》《天堂》,谴责当时罗马公教会的政治情形,但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