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章 三个爹的奋斗 (第4/7页)
说是镇厂之宝都是轻的,可着全国找,也是没一个就少一个。 对于齐国君的坚持,吴连山有些犹豫。他当然也主张能请回来最好,可是请不回来咋办? “要不,到省城找几个年轻一点的能人?多花点钱呗!” 齐国君一听,摇头道:“比不了的。” 想了想,咬牙道:“不行我去请!挨个去求,说什么也得把人求回来!” 齐国君别的不行,就是有那股劲儿。 唐成刚和吴连山一听也不再坚持了,那就让老齐去请请看吧,但也没抱多大希望。 唐成刚还道:“那这事儿就交给你了,别怕花钱!不管花多少钱,只要肯回来,哪怕就当个特邀技术员,给咱们把把关,提提意见也行。” 他还是怕齐国君小家子气,舍不得花钱。 殊不知,搞生产的发起狠来,他这个搞销售的也有点招架不住。 还真让齐国君弄回来两个,只不过...... 年薪:60万,外加后续股份,把唐吴两人的下巴没惊掉了。 ...... 请回来的那俩老爷子都七十多岁了,一个在尚北下面的乡镇,一个在尚北市内,都是开中医诊所的。 而且,名声在外,生意很好。 可是,生意再好也架住不齐国君一年就给60万的开价啊! 更架不住他天天就长在诊所里一样,软磨硬泡。 老头儿实在是拿齐国君没办法,你说你也四五十岁的人了,怎么就..... 最后只好答应下来。 其实,钱不钱的,这两老爷子还真不太在意,只是说明了新药厂老板的诚意,看到了重建药厂的决心。 更重要的,还是俩个老爷子对药厂是有感情的。 当年,就是他们几个建国之初的大学生和中医世家弟子,从南方被国家安排到了东北建设大后方。 啃着馒头,就着白菜汤,窝在一间集体宿舍里,你一言我一语的,推出了药厂的几种招牌药。 说句托大的话,要是没有他们几个,也就没有现在的尚北药厂。 后来,又都在尚北扎了根安了家,对药厂的感情,一般人理解不了。 有一个叫邹远驰的的老爷子,退下来的时候是药厂副厂长,他甚至能把药厂一千多个职工的名字都记下来。也盼着药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