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十五章 况且巧取赵乡绅 (第2/3页)
br> “这是尊府老太爷吧,请抬到桌子上。”况且迎上去,先看看气色。 “久闻小先生也是我辈中人,一见果然不凡,不知小先生在何处进学?”为首大哭“苦也”的就是赵乡绅,却只是干嚎,眼中没有一滴泪水,此时过来跟况且施礼。 “晚生乃吴中人氏,去年才侥幸进学,先生乃是前辈啊。”况且还礼笑道。 进学就是通过童生考试成为学才,这位赵乡绅年纪四十五左右,颔下一把松鼠尾巴似的胡须。人看上去倒是精明无比。 这几天他也了解到,赵乡绅就是这镇上首屈一指的人物,因为他是镇上唯一的秀才,连县尊到镇上,都是到他家住宿吃酒,乡民自然对他敬畏有加,只是因他为人吝啬无比,堪称明代的葛郎台,所以明里不说,暗地里却都鄙视之。 “不敢,闻道无有先后,仁兄年少才高,他日鹏程万里,非弟辈所能企及。” 在山民们听来,这两人简直就是不说人话,倒像是鸟语,实际上只是文人初次见面普通的寒暄。 寒暄过后,况且给老太爷诊脉,赵乡绅在旁说了一些平日里的症状,况且听后不语。有的名医为了显示自己医术高超,不允许病人说病症,甚至不许说一个字,也不许问一个字,只是诊脉开方抓药。 其实这违背了医道规则,中药讲究四个字:望闻听切,望是观望病人气色,闻是要闻病人身体或者口腔里的味道,听就是听病人自己或家属讲述的病症,切自然就是诊脉。 况且诊脉足足用了半个时辰,先是左腕、然后右腕,各用了一刻钟,随后怕不准确,又在两个脚踝处取寸关诊脉,这等诊脉法还是源自隋唐药王孙思邈,其实来源更早,只是在孙思邈那里定下了统一的规范。 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后来这脚踝诊脉的法子就没人用了,甚至在两个手腕处诊脉也是浅尝辄止,装装样子罢了。脉诊是一项硬功夫,学艺不精者,用多少时间也诊断不出来。 赵乡绅倒也有些眼界,一见况且手法就知道遇到高人了,人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年龄论人。 况且在脚踝处诊完,又在脖颈处诊脉,然后却是叹了口气。 “仁兄,家父这病症……”赵乡绅拱手施礼问道。 “老太爷这病症拖得太久了,想彻底治愈,晚生是无能为力了,治疗的最好程度也只是能拄拐行走。”况且老实说道。 “什么?还能拄拐行走?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